多地楼市解困措施未见明显成效

过度透支未来是要付出一定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偿还透支的过程十分煎熬。

前几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收入比较稳定,没有疫情的冲出,加上法拍房数量不多,楼市还继续维持着虚脱的繁荣,谁知经过疫情一冲出,早就经受不住风吹草动的楼市,很快就坐起了过山车。

起初,不温不火的行情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甚至觉得短暂的调整之后,会迎来报复性反弹,愿望很丰满,现实却事与愿违。

直到行情一天不如一天后,才感觉不是那么回事。

明白过来的第一反应就是给以前的限购限卖措施松绑,一波接一波,今年来各地共有600多项措施,可惜未见明显成效。

01 措施几乎用尽,能用的手段差不多用尽了



从最常规的降息降首付开始,利率已降至4.25%,已降低至近年的新低,降息已经没有太多的空间余地。

降息效果不佳又将注意力转向首付上,首先是30%的法定比例松动,多地出现20%,个别地方甚至不要首付。

这还不奇葩,奇葩的是可以用实物抵首付,比如小麦、大蒜等,不但可以抵首付,甚至可以抵房款,不管是一种营销策略还是确有其事,手段是以前没有使用过的。

降息还能减轻一点负担,降首付却引起了刚需阶层的普遍反感。很多事情经历之后才知道,降首付与其说是松绑,不如说在加重负担,计算之后,降了首付,以后支付的利息更多。可以说降首付还不如不降。

连首付都付不起的人,降低首付是减轻负担吗?炒房的人如果想炒,会在乎多10%还是少105的首付吗?

限购限贷也松动了,除了一些核心的一线城市外,几乎应放尽放,某省会城市更是明确规定本地人可以买三套房,二胎三胎家庭也可以买三套房。

使用的措施还很多,再列举多了,会让人产生困意。

有句形容措施的话,不太好听,但比较形象:只剩下一条裤衩,脱与不脱意义已经不大。因为在楼市的措施库存里,可以用来劝说购房的措施几乎用尽,除了再进行一次房改革还真找不到更管用的猛药。

不出意外,要不了多久,以前所有的调控措施都会放开,应买尽买,真到那一步,就怕象放开的人口生育措施一样。

一胎二胎效果不佳的话,三胎四胎五胎也未必能有什么效果?

一套两套不想再买的话,三套四套五套不过是有钱人的游戏

02 二手房挂牌量攀升交易创新低,新房五十步笑百步



新房销售因为存在备案价,与二手房之间存在倒挂,以前销售起来一直不错,后来也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随之而来的前段推销措施引人注目,但效果不尽人意,某开发区曾是该市新房销售的四大天王,但新房现原库存达到19个月之多,这比2015年前的库存还多,不能不让着急和忧虑。

最让人深感意外的是,不少人卖了二手房之后,再没有进场,没有进场说明有房可住,没有再踏进地产场还可以说明:这些二手房已艰难脱手,大概率已经成功解套。

二手房交易数据难看,新房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从前新楼盘多是日光楼盘,更有夸张的是“秒光盘”。现在去化率,就是楼盘的当天能销售20%就已经很给面子了。

03 楼市要走出低谷期,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烂尾楼治理恐怕是当下最伤脑筋的事情,不但让人失去信心,风险累积起来影响稳定,“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是近期房地产业最主要的基调,已经不是一个行业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整个社会层面。

要走出低谷有三段路要走:烂尾楼、高库存、最后才是整体市场信心,哪一段路走不好,就难以走出低谷。


现在各地着实在行动起来,纷纷出台治理烂尾楼的措施。既有追踪预售资金的流向,怎么挪用走的,就怎么还回来,追回来的资金还是用在预售的楼盘上。某省会城市的“硕士博士楼”就是最好的一个见证,作为引起人才为主的小区。工程居然烂尾,在业主持续强力的维权下,被挪用的十亿元很快被追回,消息是振奋人心、可喜可贺,只是这些业主都是高端人才,知道怎么维权,而一些普通业主,他们的呼声能引起关注吗。

尽管各地纷纷设立纾困资金,但落实起来效果还有待遇观察,办法再多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否则只会听起来激动最后不动,上动下不动,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落在地上。预售资金设立的目的本来就是防止烂尾楼的,偏偏没有防住,纾困资金会不会重演?

“涨价去库存”集中消化了一些库存,后果也很明显,就是透支了未来的消费。

所有违背规律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今天的重新出现的高库存不过是为当年“涨价去库存”的烂招买单。

因为最终的效果没有去掉库存,而是库存更多,外加高高在上的房价。


责任编辑:安琪

64.1K

·免费专车·接送看房·

便捷省心不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