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相降息?央行放大招:1万亿大利好!

中国基金报 泰勒

8日晚间,央行大动作,新能源迎大利好,可能释放一万亿资金!

刚刚,央行推出重磅工具!

碳减排支持工具正式推出!

11月8日,央行宣布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因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设立工作一直备受关注。本次央行正式推出这一新工具,央行有关负责人也在答记者问中谈及了这一新工具的更多细节。央行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将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充分地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向企业和公众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循环经济等理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是谁?

央行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

据悉,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贷机制。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

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项目有哪些?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碳减排支持工具精准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领域,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国内多种标准交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原则,以减少碳排放为导向,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

具体而言,清洁能源领域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抽水蓄能、氢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海洋能利用、热泵、高效储能(包括电化学储能)、智能电网、大型风电光伏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户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跨地区清洁电力输送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等。节能环保领域主要包括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等。碳减排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后续支持范围可根据行业发展或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该负责人称,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用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金融机构应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

如何实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减排效果?

根据央行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时,需提供碳减排项目相关贷款的碳减排数据,并承诺对公众披露相关信息。金融机构参考碳减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或市场认可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以及贷款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贷款的年度碳减排量。

金融机构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后,需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明确碳减排重点领域、强化金融机构对碳减排的信息披露等制度安排,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充分地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向企业和公众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循环经济等理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释放多少资金?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微博表示,11月8日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当于定向降息再贷款支持绿色经济、新能源。截至2021年Q3,绿色贷款累计余额14.78万亿。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可能释放1万亿级别的货币量。


华泰证券分析称,酝酿已久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亮相。本次工具主要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贷机制。商业上的可行性明显强于普惠金融再贷款,有助于调动银行积极性。规模上到明年底预计将超过万亿,四季度预计有限。

西南证券分析称,这种机制符合疫情以来 央行 货币政策由总量操作转向结构调节的特征。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 央行 货币政策的特点也会是在货币增速总量与名义经济增速适配的情况下,更多地在结构方面做文章,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产业、小微企业等政策重点支持方向。

西南证券称,本次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操作机制可以理解为再贷款,即金融机构首先对企业发放贷款,并建立电子台账,随后再向 央行 申请“报销”。这种操作机制实现了 央行 审批关口前移,有利于对重点领域的精准滴灌,防止资金“跑冒滴漏”。

类比支小再贷款的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使用会极大地促进碳减排贷款发放的速度,进而对于明年信贷的增量产生积极影响。观察金融机构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可以发现其同比增速与 央行 支小再贷款工具的使用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央行 这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我们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明年正常运行后,规模应该不小于支小再贷款的规模(接近一万亿元)。因为该工具“做加法”的特点,展望明年,绿色贷款新增规模有望在 央行 支持与自身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力,这对于明年贷款增速的稳定增长有重要意义。

是否变相降息?

光大固收团队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利率为1.75%,低于同期限的MLF利率,因此部分投资者将其理解为变相降息。我们认为这是不妥的。

一来该工具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规模不会很大,对全局的影响有限;二来该工具的利率并非政策利率,高一点低一点都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三来该工具有较浓的再贷款色彩,将其利率与MLF利率对比欠妥,而再贷款中金融稳定再贷款的利率也是1.75%。

事实上,在TMLF创设初期也有过“变相降息”的说法,但后期金融市场的走势证明这是不对的,本次碳减排支持工具亦同理。

如上所述,碳减排支持工具既不是短期促进信贷总量增长的逆周期调节手段,也不是变相降息,所以对债券市场既谈不上利空也谈不上利多,影响是中性的。债券收益率受到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在当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行主要通过MLF、OMO等政策利率释放利率调控信号,并引导DR007等市场基准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最终影响到贷款等金融产品的利率。

其中的MLF利率既是央行操作工具的利率,也是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还是LPR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观察政策取向、判断债市走势时我们首先应关注该利率是否出现了变化。此外,DR007是货币政策调控的关键性参考指标,可以比较准确地体现出政策的取向,其也代表金融机构通过回购加杠杆的资金成本。MLF利率和DR007是债券市场定价的基础,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并不会导致这两个利率出现变化,显然其对债券市场是中性的。

中泰证券称,此降息非彼降息,结构工具并非“答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再贷款利率看似有所下调,但这和传统意义上的降息所产生的政策效果并不能等而论之。碳减排工具之所以采用专项再贷款的形式,而没有选择绿色MLF,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落脚点更多地在于对国家产业政策的配合,并不承担流动性管理的职能。

由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对于贷款利率的调整主要围绕着“逆回购利率-MLF-LPR”这一链条,选择绿色MLF的方式无疑会扰乱政策信号,混淆结构性与总量性政策工具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碳减排工具的推出确实能够取得“稳信用”乃至“宽信用”的效果,但这一工具并非央行应对经济稳增长压力所给出的唯一答案,如果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得不到扭转,不排除央行后续使用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可能。

而华泰固收分析称,相当于局部降息。实施过程中投放基础货币,且利率只有1.75%,相当于局部降息,如果规模持续放大,会有一定的资金溢出(如降低MLF需求)和银行负债成本降低效应,也有助于信贷需求的充分满足、信贷利率的稳中有降。本次碳减排支持工具市场已经早有预期,后续效果需要时间验证,在当前点位下,市场预计不会有太剧烈反应。

广发宏观称,第一,“碳减排支持工具”一直都在年内政策的计划上,政策表述次数比较多,市场预期相对比较充分。

第二,碳减排支持工具在机制设计上有四大值得关注的要点。

第三,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即用增量资金支持。对广义流动性而言,碳减排支持工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由于面向的行业与贷款发放范围偏窄,在落地上是项目驱动,对流动性的作用不宜高估。对狭义流动性而言,碳减排支持工具能够释放的基础货币规模短期也相对有限,其“宽松”的意味并不如传统货币工具;长期来看,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设立,使央行新增了投放中长期资金的渠道,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降准补充银行中长期资金的必要性。

第四,相对来说,“碳减排支持工具”更值得重视的信号在于对产业端,它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关于细分领域也有进一步的详细圈定,这相当于一个碳减排推进初段的政策地图。

第五,碳减排支持工具更主要的意义主要在中长期,对于碳达峰、碳中和对应的投资规模来说,金融支持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碳减排支持工具”是一个开端。作为双碳顶层设计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财政金融支持部分提出来的方案包括政府采购、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银行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支持等。

第六,三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有所上升,PMI已连续两个月处于50以下,逻辑上需要政策有进一步的稳增长稳内需措施。新华社《十问中国经济》也明确指出“未来几个月,更多扩内需举措的出台,有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我们理解这一过程尚待年底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进一步部署。

延申阅读:

中央重磅发布!推广氢燃料汽车示范应用,严控煤炭消费增长!新能源继续嗨?

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下称《意见》),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组织实施七个方面共提出40条细则。

其中,《意见》提出,将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序扩大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并纳入全国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同时,将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上,《意见》提出,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全国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

多家机构指出,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远期来看,氢燃料电池车有望实现与柴油车平价并减少能源消耗成本。在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产业链的主要企业市场关注度有望逐步提升。

到2025年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意见》指出,应该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为此,《意见》要求,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意见》提出,目标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意见》还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意见》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组织实施七个方面共提出40条细则。

其中,《意见》提出,将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序扩大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并纳入全国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分别下降10%、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

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将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加快发展气候投融资,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全面实施环保信用评价,发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的引导作用。

将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上,《意见》还提出,将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全国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进一步推进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电动化进程。

除本次意见外,在近期,多项文件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提出了部署。在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10月26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

东莞证券指出,在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指引下,能源结构转型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必由之路。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近年来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产业链的主要企业市场关注度有望逐步提升。

申港证券指出,按照规划目标保守估计,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达1200万辆,相较于2021年约320万辆的销量,总量仍有4倍增长空间。若考虑到电池容量增长、混动技术发展、换电技术推广等因素,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混合动力新技术、氢燃料电池领域以及传统的节能减排领域的弹性将更为可观。

中金公司认为,商用车天然对载重、长途运输、低温启动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锂电路线难以解决这三个难题。即便固态锂电池技术成熟,载重与充电时长仍会掣肘锂电在商用车的应用,因此氢能是商用车脱碳的必选方案。远期来看,随着上游制氢、储氢、运氢规模化,中游氢燃料动力系统逐步国产化,预计氢燃料电池车有望实现与柴油车平价,并减少能源消耗成本。

据中金公司测算,到2030和2060年,氢燃料电池车(商用车及乘用车)年销量将分别达到29万辆和200万辆,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到134万辆和1546万辆,对应总氢气需求将达到129万吨和3031万吨。

责任编辑:安琪

64.1K

·免费专车·接送看房·

便捷省心不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