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地销售比不能超过40%?有房企已接近100%


文/ 钟黛 编辑/ 江一苇

日前,关于监管部门要求已纳入“三道红线”试点的重点房企,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的消息刷屏,业内一阵风声鹤唳。而且,这一比例限制不仅包括房企在公开市场拿地,还包括通过收并购方式获地的支出。

有试点房企向《21CBR》记者确认了这一消息,并表示,拿地销售比的统计和计算为权益销售口径,而非全口径统计数据。

多名分析师和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这不是一个新政策。去年8月份,央行和住建部提出“三道红线两观察”,要求参加座谈会的12家试点房企报送相关指标。

“三道红线”达标,即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小于7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倍。“两观察”达标,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正,拿地资金总额不超过销售总额40%。

去年底,第二次座谈会召开,试点房企从12家扩大到30家,同时要求试点房企开始报送“两观察”指标。

加大买地投入,是增长型房企常见的做法。据克而瑞统计,2021年上半年,卓越集团的拿地销售比达94%,越秀地产为90%,建发房产、绿城中国分别以71%和65%的拿地销售比紧随其后。在41家主流房企中,有13家的拿地销售比超过40%。

“如果这个政策逐步推广,就意味着房企排位要固化了。房地产靠高杠杆、高周转冲规模的模式行不通了。”一位长三角房企的区域投拓人士对《21CBR》记者直言。

有分析指出,新政的监管难度大,落地效果有待观察。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在合作拿地、马甲拿地等方式之下,监管层难以窥得房企真实的权益拿地金额。

张大伟表示:“大量的房企开始合作拿地,小股操盘,明股实债。比如北京某项目,保险公司占大头,房企需要并表的时候并,不需要的时候直接不计算拿地金额。”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则表示,新政对于近期热衷收并购拿地的企业有冲击。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新政对热点城市的影响会比较大。部分开发商还有做大规模的动力,特别是有些企业冲千亿、冲万亿的积极性很高,对这部分企业的影响也比较大。”

对拿地销售比的限制,意在进一步防范房企的金融风险。李宇嘉认为,高层对于楼市调控的总体要求是,只要控制住融资端,楼市的总体风险、房价上涨就是可控的。对融资端的监管将成为下一步楼市调控的主要路径,包括完善三道红线和贷款集中度。

旭辉CEO林峰表示,今年地产的调控进入深水区,特别是金融层面,是全主体、全方位、全联动的调控,施行了银行分级管控、企业三道红线、购房者按揭、地方政府的举债和出让金归口,将四大主体都纳入管控。而且从表内到表外,从境内到境外,从贷款到商票,无死角地把所有的正式和非正式通道全部堵上。

今年上半年,Top 100房企融资规模明显萎缩,拿地金额依然增长。

据克而瑞的数据,2021年上半年,100家典型房企的累计融资额为6090亿元,同比下降34%,环比下降29%。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1年上半年,TOP100企业拿地总额约为1.65万亿元,同比增长4.6%,门槛值为3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提升。

有金融界高层人士预估,如果金融政策的收紧维持到年底,可能百强地产企业会有十家以上遇到资金困境。


责任编辑:安琪

64.1K

·免费专车·接送看房·

便捷省心不受累